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深耕岭南茶韵 赋能职教创新

发布日期:2025-07-03     点击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化地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近日,我院酒店管理专业骨干教师林琳老师参加了由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主办的“2025 年职业院校岭南茶文化专项育人培训”国培项目。本次培训以“茶文化育人创新与产教融合实践”为主题,通过“理论+实践+非遗”三维培养模式,系统整合课程思政、技艺传承、产业创新等模块,来自全省20余所高职院校的50名教师共同参与了为期10多天的沉浸式学习。

一、多维课程体系:从理论建构到技艺传承

培训构建了“文化育人+技能赋能”的立体化课程框架,涵盖茶文化理论、非遗技艺、产业实践三大维度。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周智修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茶艺赛项为案例,解析“茶艺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副校长徐丽香提出“一中心三课堂四结合”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为传统文化与现代职教的融合提供方法论。林琳老师表示,这一模型为学院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茶文化与茶艺》的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将尝试将“和静精乐”的工夫茶精神融入课程教学,实现“以茶育人”的价值引领。

在非遗技艺传承模块,澳门茶艺专业人员协会会长陈佩兰带来《澳门茶文化国际传播》专题,通过澳门工夫茶的历史脉络与当代实践,揭示岭南茶文化的海外辐射力。课程同步开设澳门工夫茶、仿宋点茶、潮州工夫茶等传统技艺学习环节,林琳老师系统学习了各种非遗冲泡技法,计划在《茶文化与茶艺》课程中增设非遗文化体验模块。

图1 澳门工夫茶演示

图2 学习仿宋点茶技艺

图3 茶席花设计与制作成品展示

二、沉浸式实践:从茶园到课堂的全链条体验

培训突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清远——英德——潮州三地联动的教学地图,让学员在真实产业场景中深化认知。在英德红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林琳老师参与采茶、制茶全流程,亲身感受英红九号从鲜叶到成品的蜕变过程,并学习新式茶饮研发技术,完成“栀子茶气泡水”、“椰香冰龙井” 等创意饮品的制作。这一经历将直接转化为《茶文化与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案例,助力学生掌握“传统茶品+现代消费”的产品开发逻辑。

图4 制作创新饮品

在潮州凤凰山,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凤凰单丛茶传统制作技艺,从萎凋、做青到烘焙的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千年茶韵的智慧。林琳老师特别关注“看青做青”的动态调控技术,计划引入虚拟现实(VR)设备,在学院茶艺实训室还原制茶场景,提升学生对传统工艺的直观理解。

图5 凤凰单丛生产间现场教学

三、产教融合创新:跨界思维与资源整合

培训首创“茶文化+专业” 跨界融合机制,构建“文化解码——专业转化 ——产业应用”育人链条。通过“1+N” 模式,一个茶文化核心模块辐射多专业,组织旅游管理、艺术设计、食品加工等专业教师组建跨学科团队,将岭南茶文化中的器物美学、制茶工艺、礼仪规范等要素融入课程内容。

项目负责人卓敏副教授介绍,培训特别设置“校企双导师” 环节,邀请茶企技术骨干与高校教师共同授课,推动“课堂——茶园——生产间”的无缝衔接,打破传统教学边界。

图6 英德T三有机茶园现场教学

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国培项目是落实“百千万工程”、推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与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英德红茶产业园等单位的合作,构建“课程共建、师资互聘、基地共享” 的茶文化育人共同体,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编辑|林琳、罗思敏

图片|新媒体部

初审|潘彩玲

复审|陈海宁

终审|谢锦权

广州校区:广东省广州市增城荔湖街华商路2号  | 江门校区: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华商大道1号 

招生热线:020-32882222 |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2007829号